在现在这个吃油都要严格计算卡路里的年代,想痛快吃一次猪油是要严格斟酌半天的。可是今天看到了一篇《啊,脂肪的香味》的文章,勾起了我对猪油以及有关猪油系列产品的醇香记忆。
小时候,家里面的食用油来源主要是家里种的棉花,大批量的棉花卖掉后,留下小部分送到榨油坊榨油,将榨出来的油也就是棉油放到缸里慢慢吃。偶尔,嘴馋的我们会央求母亲买点猪油吃,猪油比棉油香,而且解馋。
有时候,被我们纠缠的不耐烦的母亲便会到集市买上一块猪板油,白花花的猪油散发出一种令人不快的膻味。母亲小心将猪油放在砧板上,切成麻将般大小,放在铁锅里慢慢熬。这个时候,我往往很听话地坐在灶台前烧火,看灶膛里的木柴突出黄黄的火苗,锅里的猪板油慢慢变小,乳白色的猪油发出滋啦滋啦的声音,一股油的香味、脂肪的香味便在小小的厨房里四处飘荡。待到猪油块变成金黄色浮在油上时,猪油就熬好了,将它装在一个瓷盆里,放在窗台上晾凉,用来炒菜或拌饭。剩下的猪油渣,老家叫“油滋啦”,也是一道极好的美味。
我喜欢将猪油渣蘸盐吃,外酥里脆,咬上一口是满口生香。母亲爱用猪油渣包包子。将新鲜的大白菜和萝卜切碎,拌在猪油渣中,放上盐等调味品,包上面皮,放在蒸笼里蒸上十几分钟,等到水汽氤氲时,一股面粉的香味、萝卜的香味夹杂着猪油渣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这样的包子到现在回想起来,总还有流口水的感觉。
据说,在当时的一些饭店里,用猪油渣、豆腐、菠菜、粉条做成的汤菜,是最受草根欢迎的一道菜,最接近猪肉本味的猪油渣极大地安慰了他们缺油少水的肠胃。最近几天,看了好多80后的同龄人在怀念猪油渣,才知道原来猪油渣也是好多人童年时的最爱。可惜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都不敢吃也不屑吃了,但不管吃不吃,怀念一下总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