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完整地看完了《奠基者》这部央视开年大剧。这部讲述老一辈石油人为了祖国的石油事业离妻别子在松辽荒原克服重重困难艰苦创业的好剧,让我感到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是多么的骄傲和自豪。
每天中午的饭桌上都会与父亲谈论《奠基者》的剧情。看见他侃侃而谈当年与战友们在大庆会战时的情形,就会让我热血沸腾,豪情满满。父亲说,当年如果没有那种誓死改变中国缺油少油的会战精神,没有对石油的那份特殊感情,大庆会战就很难成功。因为我们的国家那时候实在太穷了。那时候大家不分工种、不计时间、不讲报酬,也从来没有拿过加班费和奖金,就靠那股敢让“日月换新天”的石油精神把整个大庆油区搞的热火朝天。我想,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石油精神。
去年夏天在我的鼓动下,父亲曾经写过关于自己的回忆录。其中写到一些关于他们是如何在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的情况下,与同事们齐心协力克服困难为油而战的。当时我并不能真正完全的去了解其中的艰辛与苦涩,在看了《奠基者》这部剧后让我完全读懂了父亲在那个年代艰苦创业的人生故事,也进一步了解了父辈们为了新中国的石油事业付出了自己全部的感情。
“我们的石油工业部部长就是解放战争十八勇士横渡大渡河时被打掉一支膀子、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的余秋里将军。他住在老乡的牛棚里指挥着由玉门、青海、四川、新疆等油田调来的石油工人以及由南京军区、济南军区、沈阳军区转业的几个团数万人组成的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上百台钻机的轰鸣声,数百台电气焊的弧光闪影,上千辆汽车、拖拉机拉着钻杆、油管等各种物资送到前线最需要的地方。油井打到哪里,公路就修到哪里,房子就盖到哪里。作业、采油、油建就跟到哪里。一环扣一环,一点都不能怠慢。我们饿着肚子头顶蓝天一顶,脚踏草原一片。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在没有吊车的情况下,把几十吨重的钻机靠人拉肩扛,从火车上搬运到井位上。地面积雪十多公里,气温在零下三十多度。人们喊着‵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地冻九尺雪成山,定叫严寒变春天′的豪言壮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冲向工作最艰苦最危险最需要的地方……”
这些在父亲笔下沧桑的文字,在《奠基者》这部剧中,全部真实的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剧中大批大批的退伍军人和石油人来到大庆会战,却没有吃没有住,在冰天雪地睡在那“天当被,地当床”四面还有野狼嚎的野外,杨军旗局长对大家说:“狼能住的地方,我们就能住”,真的让我们无法想象当时的艰苦。当看见“铁人”王进喜来到大庆后,工作不等不靠,主动带人去火车站卸货,并很快将井架立起来,打下了大庆会站以来的第一口油井时,真的令人钦佩不已。他们那种“白几根头发掉几斤肉,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
我常常会被剧中的一个个人物所感染,也时常会热泪盈眶。因为那个年代,那些可敬又可爱的人,从部长到工程师到技术员以及普普通通的工人,都是那样的让人感动。我一边看着一边用笔和纸记录着。听着那令人心潮澎湃的话语,我恨不得把所有的台词都记录下来。
余部长讲话与做事的风格尤其有魄力和影响力,我想他的那句一直贯穿始终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一定给每一位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康世恩部长的那句“咱们不靠天,不靠地,就靠咱们自己”也让我记忆深刻。我们这一代的石油人也正时刻需要这一种石油精神去拼搏去奋斗。
剧中的刘部长有时候有些畏难情绪,而余秋里部长却说,我们不能等困难都解决了再上而是要迎着困难上,把困难一个一个都解决掉。他还说,人要有一股气,一个队伍要有士气,一个民族要有骨气,一个国家要有志气。他不能让汽车再背着煤气包在马路上跑,一定要找到大油田。为了找油,为了保护油样标本,老一辈石油人付出了许多代价,甚至是生命。
在苏联专家邱可夫教授保送安排总地质师沈霖去苏联读博士时,沈霖说:“尽管去苏联读博是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在没有为我的祖国找到大油田以前,我哪儿都不会去!”这是怎么样的人生境界啊!
太多太多感人的场面,太多太多艰苦的画面,太多太多动人的故事,太多太多豪迈的话语,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去记忆去追寻去学习的内容。它也唤醒了我们新一代的石油工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神经”,激发了我们的工作热情。
我想这部讲述石油人艰苦创业的好剧值得每一个人去看,让每一个人都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石油人“再苦都不觉得苦,再难都不觉得难”的革命精神,永远保持高昂的斗志,为我们国家的石油事业好好工作,努力奋斗。
写于2010-1-1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