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味道之上世纪90年代:团圆的“黄金周”
作者:张柯湘 口述 潘月斌 整理
时间:2月6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2193 文章ID:349

  我是1992年到合肥上大学的,每到年关,最要紧的是想办法订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但老天也有不遂人心愿的时候。
  1996年春节,合肥下了多年不遇的大雪,一些原本乘汽车的人们改乘火车,虽说我们提前五天就开始预定回黟县老家过年的车票,当我的同学满头大汗地跑来告诉我没有买到火车票的那一霎,我哭了。
  也就是在这一年,春节迎来最长的公休假,从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人们再也不局限于三十儿晚上围坐在父母跟前吃完丰盛的年夜饭,在荧屏前看着现场直播的春晚守岁过春节。即使是围在家里包饺子的年夜饭也转移到了饭店的餐桌上。而有更多的人充分地利用假期走亲访友,或是借长假外出旅游。提高生活品质的“过大年”在这个年代真正趋向多元化。
  那年的春节我没有回家,但爸爸妈妈的担心、问寒问暖的牵挂,总是漂浮在我的眼前。我知道爸爸妈妈为了我和弟弟受了很多累,吃了很多苦。我也清楚,爸爸妈妈盼着我们都回家过年,为的只是看看我们,和我们亲亲热热地说说话……
  大学毕业后,整天忙于工作回家就更少了,连续三个春节都是在集输站度过的。自己也就利用这一“黄金周”读一些书。但在外边呆得久了,内心里总渴望那种与家人与长辈与亲朋好友团圆欢聚的幸福和乐趣,回家过年也就成了我最大的愿望。
  终于,在新世纪来临的最后一个春节前,我又踏上了回家的路。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车厢内很多人来回穿梭寻找自己的座位,脸上的表情是一种只有回家的时候才独有的喜悦和开心。当火车还穿梭在皖南的崇山峻岭之间时,我的心却早已飞回了家……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09-1-25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