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住房史
作者:吴刚毅
时间:8月18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3571 文章ID:274

    退休的父母去年底拿到了扬州石油山庄住房钥匙,小区的绿化在今年也大多到位,促使父母加快了装修步伐,争取年底前住进新房。从1978年父亲把我们从四川老家接到江苏来整整30年了,从芦席棚、小二楼……到现在住上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家的住房条件随着油田的发展有了质的变化。

  1975年,作为参战队伍,父亲和他的井队响应会战的号召,一起从四川油田来到江苏建功立业。那时到一个地方打井需要自己用芦席、毛毡搭建住的房屋,每次在井场上忙完设备安装后,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芦席棚里,还要把床和生活用品放好,才能躺下休息。最怕的是下大雨,屋里的积水和外面一样深,一下床就要套上雨鞋很不方便。到我参加工作时井队都换成了铁皮房,现在的井队都把铁皮房换成了空调房,实行公寓化管理。

  1978年,父亲把全家接到了洪泽农场,住的是七号地,是部队留下的营房,当时,各种“为人民服务”的标语口号还清晰地印在各个房头。30平方米的平房给我们家带来前所未有的快乐。过了几年,六号地的小二楼建好后,我们又举家搬到六号地住上了楼房。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分到统建区60多平方米的住房。

  到我结婚的时候,我妻子单位由于刚好有一批新房竣工,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就分到了66平方米的新房。

  随着江阳、金水湾、金桥等集资房建成,越来越多的年轻油田人拥有了正规住房,住房面积大多在80到140平方米间,一步到位地实现了油田父母辈们多年的住房梦想。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08-8-15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