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轶事
作者:李生荣
时间:12月19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252 文章ID:1400

    在热烈庆祝江苏油田成立50周年的日子里,在“传承石油精神 弘扬石化传统”的教育工作中,在高质量二次创业的新征程中,让我想起了江苏油田勘探开发会战初期,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那些人,那些事。
   
    1975年10月,我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抽调到江苏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指挥部试采二处,参加夺油会战,我们的的队伍,分配到苏北金湖,拓荒找油……
   
    我们的驻地是金湖县金北乡820农场,是原南京军区解放军的农场,后交给“知青”农场,有土地600多亩。初步规划,除预留各单位办公、机修场地、职工宿舍、家属住宅等用地外,还有500多亩土地,可以种粮、种菜、养鱼、养鸭等,作为农副业生产基地,自给自足,改善职工、家属们的生活。因为,这里是交通不便的“夹皮沟”“九里荒”。附近没有集市,要骑自行车或步行九里蜿蜒曲折的小路,天晴一脚土、下雨一脚泥,到达金湖的北岸堤上,金湖湖水碧波荡漾,烟波浩渺,要等1个多小时的小汽轮(摆渡船)才能到达金湖南边的黎城镇(金湖县城所在地)。有一次,我急赶慢赶到了湖边,刚踏上跳板,小汽轮突突突地开起来了,突然,跳板跌落水中,我整个人和自行车跌入一米多深的湖水中。岸边的人及船尾的人看到这惊险的一幕,众人惊呼:“救人!”“救人!”“停船!”“停船!”船长愕然,急忙回车,小汽轮靠回码头,两名水手重新搭上跳板,将我和自行车捞起来,扶我上了船,领我到机舱将湿衣、湿裤子脱下,烤在柴油机排气管旁。上岸时,我穿着半干半湿的衣服和裤子,到县城购买蔬菜、鸡蛋、猪肉等生活必须物资。为了职工和家属们的生活考虑,所以,要自力更生,发展农副业生产,搞好后勤生活保障极为重要。
   
    当时,后勤保障,农副业生产等工作,是由陈志斌副处长负责的。他是“石油师”的“老革命”,是开创新中国石油基业的“老石油”。这位河北汉子,工作认真负责,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带头苦干,努力拼搏,深得民心。每天,从早到晚,泡在农田里耕作,晒得油黑油黑的,受到大家的赞誉,称他是“老黄牛”“拓荒牛”。
   
    1976年春,又一个农忙的季节到了。这一年是我们在“九里荒”拓荒大干的第一个年头,家属们都还没有来,劳力极缺。可是,农时、节气不等人。这可急坏了陈志斌及农副业科科长章经合同志,经领导开会研究决定,春耕生产就由各单位职工分工包干。全处大办农业。
   
    那年月,还没有大型农机具,全靠人力侍弄农田。我们的任务是插秧。头一天,我望着那水汪汪的一大片田,心里在想;这要插到猴年马月呀。一天下来,见绿的方田似乎没有多大一块,太不起眼了。晚上已感到难受了,腰酸背痛,两条腿更是疼痛,在低矮的蓆棚房中,躺在行军床上辗转反侧,总觉得骨头痛。不一会,忽有东西在被子上跳动,没容细想,就感到一个冰凉的东西,噌地一下跳到脖子边。我心里格登了一下,屏住了呼吸。那东西一下子跳到额头上,我本能地伸手去抓,抓到后一看,原来是个小青蛙。
   
    我们北方人,“旱鸭子”们插秧,初来乍到不谙此活,每天泡在乍暖还寒的水田里,摆个马步蹲裆式,弯腰很是不习惯,于是便五步一伸腰,十步一小憩。有的人,穿上雨鞋下田,雨鞋陷入泥巴里拔不出,一使劲还摔一跤,弄得满身泥水,脸也变成花猫了,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的人,坐在小板凳上插秧,不一会凳子陷下去了,弄得满屁股泥水,整条裤子都湿了……洋相百出。
   
    秧插得慢还不打紧,要紧的是弯弯曲曲横竖不成行,水面上还漂浮着没插下去的秧苗,这块田的人笑话那块田的人,大家彼此彼此。后来,请当地的老农现场示范教学,手把手的培训,大家领悟到窍门,果然进步很快。
   
    在以后的几天里,秧田看上去舒服多了。我望着那绿茵茵一片,心中窃喜,我参加了插秧会战,我学会了插秧,这是我人生的又一次历练!会战,就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只有努力拼搏,才能实现“梦想”!
   
    半年后,职工的家属们陆续到来了。成立了农副业大队,当时称为“五七大队”,老党员吴定浦任指导员,郭庆友任大队长。组织部分职工、家属,种粮、种菜,大搞农副业生产,学习大庆精神,自给自足。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4-12-13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