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骄傲,我是会战先遣队员
作者:安平
时间:10月30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967 文章ID:1392

    每当提起江苏油田会战、提起江苏油田的第一口油井真6井,今年已是87岁高龄的吴安平老人声音明显高昂起来,手臂不由地挥舞起来,一份由衷的骄傲按捺不住地流淌出来……作为江苏油田会战的先遣队员,吴老见证了江苏油田从无到有的艰难历程。

    那是1975年6月,吴老奉命来到江苏,当时,他是第7位来江苏油田报到的参战人员。油田初建,上无片瓦,下无寸草,没有住处,7人挤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没有床睡,7人挤4张门板;没有饭吃,和盐邵河上的民工一起开伙……

    那段日子无比艰苦,但斗志昂扬。吴老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江苏油田打的第一口井——真6井的位置,就坐落在真武镇南徐大队的一片稻田地里,四周水网密布,从邵伯供应处到真6井要过14道桥,那些民用桥不能承重油田的重型车,钻井设备根本无法运达。经过周密测算,我们向指挥部提出了三条措施:对钻井大型设备进行解体,分别运输;组织人员用旧钻杆,对现有桥梁加固;向南京军区求援军用登陆艇,对于无法解体的大型设备,走水路运输。这样的三条措施现在说起来简单,但在当时,每一条的背后,都是会战人员不分昼夜的付出,道路不好、运输车辆缺乏,大部分工作都是靠人拉肩扛完成。你能想象几十号人喊着号子抬那些大铁疙瘩上车的情景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把钻井设备拉到真武的盐邵河边,从此,翻开江苏油田会战的第一章!

    会战初期,所有宿舍厂房都是搭建在老乡稻田地里的芦席棚。炎热的夏季,太阳把棚顶上油毛毡晒得滚烫,没有风扇,禁点蚊香,大家晚上被蚊子咬得睡不着;寒冷的冬天,室内温度比室外还低,又不允许明火取暖,晚上冻得睡不着。芦席棚所在地地势低洼,每到雨季,驻地便是一片泥水。记得有一次,一个刚搬家来的家属走进芦席棚,一进门踩了一脚泥,手扶墙又扶了一手泥,当时眼泪就下来了,知道会战苦,可没想到这么苦……

    不过那时候,芦席棚里的生态建设搞的比现在好,芦席棚的床铺下面长芦苇、长蘑菇、长水稻,房间里有青蛙、老鼠、蛐蛐、蛇……反正老乡田里有啥,我们的芦席棚里就有啥。还记得有一回,一名职工上零点班到食堂吃夜班饭,在食堂窗口被蛇咬伤,当时赶紧用船把他送医院急救。

    为了能在江苏油田这片土地上找到石油,实现小平同志“苏北如果找到油,年产100万吨,就值得大搞”的夙愿,我们是没日没夜、铆足了劲在干!当地群众看到我们石油工人对工作的态度,经常夸奖说,你们干的工作比我们种地还苦,你们能吃苦、能受累,是一支了不起的石油队伍。

    一转眼50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老了,我们为油田奋斗了一生,拼搏了一生,见证了江苏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初心不改、无怨无悔。我感谢江苏油田为我带来的好日子,也衷心祝福我们的油田越来越好!我期盼江苏油田的新一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自己和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走好新的长征路、共筑油田新辉煌!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4-10-18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