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伯之行
作者:崔德勤
时间:7月7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3029 文章ID:1293

    如今,油田人往返扬州邵伯,公交车、出租车、油田班车、自驾车任意选择,方便快捷。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油田会战初期,出行则是一件大事、难事、烦心事。

    1975年4月23日,江苏油田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总部机关设在江都县邵伯镇。此后,来自胜利、四川、新疆、青海、长庆等油田的会战队伍陆续汇集到邵伯、真武等地,拉开了江苏油田会战的序幕。为了统一思想,大干快上,只争朝夕,搞好会战,油田党委决定举办基层队长、指导员以上干部学习班,地点选择在扬州市第二招待所,即现在紫藤大酒店的位置。学习班每期50人左右,时间20天,由油田宣传处承办。当时我在宣传处工作,处领导安排我常住扬州,负责学习班事务工作:主要是制定学习计划,聘请授课老师,联系参观游览,做好学习班总结等。学习班从1975年6月份开始,一直延续到1976年上半年,先后举办了10多期。此间我经常往返于扬州邵伯之间,选择的交通工具,一是坐船,二是乘车。坐船则要在渡江桥附近的码头上船,除沿途停靠外,一船到达,需3至4小时,没有换乘的烦恼,还算方便。乘长途客车则要在江都长途汽车转乘一次,需2至3小时,乘车比坐船缩短一个多小时。因此,选择乘车多一些,其中一次乘车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1975年10月的一天下午一点多钟,我从招待所出发,步行到扬州长途汽车站,即现在的扬州运输集团总公司的位置,急忙排队买到了下午3点钟去江都的车票,心想下午5点钟前赶到邵伯完全不成问题。3点钟客车准时出发,行至中途,客车发生了故障,司机师傅非常有经验,稳稳地将车停在路边,很快判断故障原因,立即取出工具箱钻到车底下修了起来。一个多小时就修好了,接着又继续前行,到达江都长途汽车站已是五点十五分,这时五点钟开往邵伯的班车早已出发。顿时,我感到大失所望,只好徒步回邵伯。徒步赶路是我的强项,我1962年应征入伍,当的是步兵,驻守在山东胶东半岛海防前哨,紧急集合,长途跋踄,急行军是基本功,必修课,练就了一付铁脚板,步行回邵伯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我立即上路,加快脚步,争取在晚9点钟以前赶到邵伯。当行至江都县北郊水泥厂附近时,夕阳西下,夜幕降临,行人车辆稀少,路边农家升起了缕缕炊烟,锅碗瓢盆交响曲不绝于耳。过去上学是结伴而行,当兵是集体行动,眼下一人行走在弯曲不平的公路上还是第一次,心里平添了几分胆怯,孤独和寂寞,但迫不得以,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天无绝人之路,前边不远处隐隐约约站着一个40多岁的男子,身边停着一辆自行车,走近一看自行车后坐上绑着一块约30公分宽,80公分长的木板,他非常热情的向我招手,他问我到什么地方,我回答:“到邵伯。”他说:“咱俩同路,在这里停下顺便带客。”我问他多少钱,他回答道:“四角钱。”我违心地说:“现在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正是夜间赶路的好时光。看到咱们都是同路人,同饮盐邵河水,我愿意坐你的车,叁角钱行不行?”他说:“干脆来个折中,叁角伍分钱。”经过讨价还价,我同意这个价钱。坐在自行车后边的木板上非常不舒服,我问他自行车后边绑个木板干什么?他说:“我的自行车主要是拉客,有时也送猪、羊等货物,为了便于捆绑和固定,所以才绑了一块木板。”我观察到,不少自行车后边都绑着一块同样的木板。坐在自行车后坐上,有人做伴,心里平静了许多,寂寞感烟消云散。这样不知不觉8点钟终于到达邵伯,比原计划步行提前了近一个小时。因公出差,凭车票报销,因为坐的是自行车,没什么发票,叁角伍分钱只好自掏腰包,花去了一天工资的五分之一。当时月工资只有49.5元。

    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今天,我把当时的一幕讲给老同志听,大家都深有同感,有的甚至更曲折、艰辛和传奇。讲给年轻人听,他们都难以置信。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2-07-01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