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之书无非分为两类,一种是“有用之书”,一种是“无用之书”,你更倾向于哪类?  
 
坦白地讲,“有用之书”是为了获取专业知识,积聚生存能量,改变外在命运。而“无用之书”则是没有目标压力,一切都是自觉自愿,长年累月,默默充盈和改变着我们的内心世界。阅读使我知止而后有定、能静,则安。在寂寞中与书为伴,学会平和包容,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从长期来看正应了庄子的那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观点。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坚持,真正喜欢阅读的人,一定是兴趣驾驭着你遨游,并乐此不疲。  
 
文明社会发展到现在,书籍数量大到惊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呢,我想必有诱因。  
 
孩子学前期对阅读很感兴趣,总是有意无意地翻阅画册,并模仿大人的话咿呀学语。他独爱《论语》小故事,每晚必听完入睡。如何把有寓意的历史典故用浅显易懂的话讲给孩子?我深知一桶水和一滴水的关系。抓住教育时机,分配角色,以对话的口吻融入故事情节,增强趣味性。再后来我说上句他答下句,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再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也能模仿我了,一边翻书,一边提高嗓音说给小朋友们听。我想他一定是爱上读书了,又暗自好笑,他根本就不识字啊。  
 
一次读了语文教科书上的萧红作品,我被其中的文字感染,按图索骥寻找出处《呼兰河传》,在读了萧红系列作品后,被作家戏剧般人生和文学才华深深吸引,追逐点由此展开。了解作家所处的东北时代背景,回忆萧红眼中的鲁迅先生、揣摩与丁玲的不同人生,拜读才华横溢的民国作家林语堂、季羡林、张爱玲。再由此追溯《白鹿原》的历史变迁,再读到陈忠实……  
 
读《小王子》,也翻阅《活着》,在庄子和老子“无为而治”“物极必反”的朴素思想中找到默契点,从竹林生长中捕捉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理学主张,在推敲中找寻趣味,获得读书启示,充分享受《我们仨》中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我们领略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视点突破,亲临鲁迅购书的内山书店,雨中聆听汪曾祺的昆明情结,走进西南联大旧址重温民国大家的沉思和笔耕,踏上湘西的石板路,品味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读书和践行中,亦知亦行,充分感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智慧。  
 
这个世界信息瞬息万变,节奏快的有点跟不上,浅阅读的确满足了感官对信息的第一手资料,而深阅读靠近的却是智慧,解析人生技能,更符合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芸芸众生的我们还有什么能比读书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呢。  
 
我们常常在手机上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是娱乐更是消遣,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很快就被遗忘。随着年龄的增长,书读得越多,情节忘的也多。请别灰心,因为书中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你思想的一部分,在言行举止中默默改变着你。  
 
古诗词是情感最深厚的载体,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审美情趣一脉相传,带给我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人生启示。  
 
寻“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春意,听“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的深邃人生,在“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中品“缺月挂疏桐”的美感,遥望“月暂晦星常明”的璀璨夜空,忆《扬州慢》二十四桥一弯冷月里的春风十里。无论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还是萧楚寂寥,斗转星移,在快乐中享受“人生得意须尽欢”,在艰辛中体会“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行路难,多歧路”也不能摧垮“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豪情,即使遇到“无人会登临意”“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失意,也要克服“畏途巉岩不可攀”的沮丧,“猛志固常在”。哪怕“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也要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对诗词的热爱,让我在城市喧嚣里始终留有一片宁静,惹一袖风,收一襟云,持平常心,平凡但不庸俗。  
 
我摘抄背诵,将名言警句摆于案头,藏于内心,“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等变换的座右铭,作为每个阶段的行动指南,受警戒得宽慰,时刻勉励我心诚、心正、心宽。  
 
托马斯·卡莱尔说“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可以说你所经历的苦难,都有人先体会,并且以多于几倍的承载量在书中述说,能否遇见都取决于你。命运有时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但倘若书读多了,读出智慧,就有面对现实的勇气,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处变不惊。  
 
所以沉静下来吧,养成阅读好习惯,每天在一点点进步中,享受灵魂深处的愉悦。  
 
因为,前方有个更好的自己在等着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