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棉花
作者:王婷
时间:4月13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4920 文章ID:1243

    2018年的10月,暂别美丽的水乡油田,踏上西部这片热土,来到塔河边。
   
    金秋十月,胡杨黄了,我们服务的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地处库车市塔里木乡,在塔里木河边,当地正在举办胡杨节。
   
    新疆地广人稀,一路上见到最多是连延的棉田,一望无际的棉花长势喜人,棉桃次第绽开,喷白吐絮,从远处看,白茫茫一片,像是落下一片片云朵。而西北油田的千口油井,就交错散落其间。
   
    棉花与我,并不陌生。小时候,在乡村生活,在棉田里播种、疏苗、打枝、浇水、治虫、捡棉花、扯棉梗,这些农活都帮母亲干过。也见过外婆、姑婆手摇纺车,一根根棉条就变成了棉线。家有简易的织布机,在一个梭子的穿引下,一根根棉线又变成了一块块棉布。棉布有的染色,有的未染,做成了衣服、鞋子和被褥、蚊帐等,用起来十分舒适。
   
    现在已是三月,天气逐渐转暖,又到新疆棉农春灌、犁地、播种的季节。经过了快乐的春节,此时也是油区大面积复工复产、夺油上产的黄金季节。冰面开始融化,集输工,巡井工异常忙碌起来,他们不仅要管理好油井、站库,还得时时关注当地棉农清理沟渠,防止埋地管线不小心被挖断,以及管线老化的刺漏。站库员工用望远镜观察周边灌溉情况。
   
    春天来了,油区开始热闹起来,地里羊群多了起来。沟渠里开始放水,一块块棉田灌满了水,如一面面镜子,这是在进行压碱。与内地见到的棉花不同,这里的植株矮小,因为光照时间长,长绒棉是世界顶级的。采摘后,紫红色的棉杆留在地里过冬,待犁地时埋入地下化作肥料。水全部渗入地面后,开始翻地、平整、打杀菌剂,铺滴灌带、覆地膜、点种,这些都是机械化,一气呵成。点种时每窝2粒,基本上不需要补种或者疏苗,与内地的种植方式不同。地膜的作用主要是保温、保湿、控制杂草的生长。
   
    棉田的养护其实不需要太费工夫。新疆的春天很短,和煦的春风中,棉花开始出苗、生长,笼盖了土地,然后开出如喇叭状的花朵。棉花开花的时候,特别好看,它的花朵儿结构和形状,跟我们生活基地院内木槿树的花有些类似,都是双层的喇叭花儿。不一样的是,木槿树只开一种蓝颜色的花儿,而棉花却能在同一株上开出纯白的,乳黄色、粉红色、紫红色等多种颜色的花朵儿。覆盖上地膜后,棉田并不需要浇太多的水,整个生长期通过滴管带浇2至3次水。滴灌技术省时省力,主要目的是为了施肥,也不需要人工,机泵灌溉即可。治虫、脱叶剂喷洒作业也是通过无人机进行。沙土盐碱地,每年只能种这一季的农作物,这里基本上都是种棉花,棉农自己种,或是租给别人种,日子其实很惬意。
   
    不经意间,秋来了,棉桃裂开了嘴儿,成熟了的棉花都从壳里脱颖而出,洁白的棉花,在秋阳里随风摇曳,芦苇、青草和胡杨的树叶开始发黄,一景一物,相互映衬。
   
    采摘棉花的时节到了,从九月底、十月初,直至十一月底结束。前几年能见到内地来采摘棉花的人,每摘1公斤2元钱,包吃包住,多劳多得。“多劳动多挣钱”是新疆棉农,包括内地应季赴疆的采棉工的朴素心愿。据说,以前的务工团体选择短期内多种类连续作业方式,在南疆,九至十一月,摘梨、采棉、打枣,农时衔接紧密,务工无空窗期,可大幅增加务工人员收入,开阔了视野,收入可观。现在基本上是机采,堆积到地头,像一座雪山,有的采摘、打包一体化。我一直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研究发明了这些农业现代化机器,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收获的季节,与南方相比,这里没有秋雨绵绵,没有秋愁哀怨,棉花丰收了,棉农的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拉满棉花的拖拉机在马路上欢快地跑着,送到轧花厂,剔除棉籽,用棉籽榨油,用棉絮制棉衣、棉被,或者卖给棉贩子或工厂制成棉织品。车上经常会有些棉花落下来,散在道路的两旁,棉地里机器采摘也会有些遗落。这时节,马路上时常能见到捡棉花的人,有的人闲来无事,一天能捡到几百公斤的棉花,自用或者卖钱。也有一些员工,利用工余时间捡棉花,加工成暖和舒适的棉被寄回内地的家中。
   
    现在,新疆棉田里一片忙碌的景象,给我们石油人巡检途中带来不一样的风景,期待秋日的丰收。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1-04-09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