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我的家
作者:袁芳
时间:4月23日 打开新窗口浏览本页 浏览:1366 文章ID:1416

    我,1979年出生在江苏油田,是一名油二代。我们一家住在油田大院里,一排十户的小二楼就是我的家。院子里的小伙伴们说着天南海北的方言,却玩得格外投缘。幼儿园的老师是邻居阿姨,生病了去油田医院,上学在油田子弟学校,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读了油田技校。这就是我的童年,一个标准的油二代的生活轨迹。

    1997年,我从技校毕业,被分配到采油队。报到那天,我背着铺盖卷,坐着队里的汽车,颠簸了两个多小时才到驻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铁皮房子,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这就是我们的宿舍,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我被分到一个偏远站点,站上只有一台老式报话机,用它联络其他站点时,总让我想起抗战剧里的场景。想家的时候,得走二里地到队部才能打个电话。

    巡井是最考验人的工作。一辆二八自行车,一个工具包,就是全部装备。雨后巡井是最遭罪的,泥巴糊满车轮,根本骑不动。我总会在车筐里放根木棍,走一段就得停下来捅捅车轮里的泥。记得有一次巡井,突降大雨,我推着自行车在泥地里艰难前行,雨水顺着工衣领口往里灌,等回到站点,整个人都成了泥人。

    那时候的设备很简陋。取样时得背着沉重的取样器,走遍每一口油井。最怕的是大面积停电,恢复供电后,要一口井一口井地手动启机,常常要忙到深更半夜。

    二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油田早已今非昔比。铁皮房子变成了整洁的公寓,防爆手机取代了老式报话机,巡井用上了电动汽车,再也不用担心雨天泥泞。自动化监控系统24小时守护着每口油井,设备稍有异常就会自动报警。大面积停电后,远程控制系统可以快速恢复生产。

    这些变化,是几代石油人奋斗的结果。我常常想起那些已经退休的老师傅们,他们用最原始的工具,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为油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一位老师傅对我说:干石油这行,就得有股子韧劲。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五十年风雨兼程,江苏油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凝聚着石油人的心血。我常常站在井场上,看着抽油机不知疲倦地工作,听着输油管道里汩汩的油流声,心中充满自豪。这就是我们的油田,这就是我们的家。

    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暂一瞬,但对一个油田、对一代石油人来说,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程。从手拉肩扛到智能化生产,从荒芜之地到现代化油田,每一步都凝聚着石油人的智慧和汗水。作为油二代,我见证了油田的巨变,也深深懂得,这些变化来之不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坚信,江苏油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因为这里有一代代石油人传承下来的奋斗精神,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五十年,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油田,我想对您说: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我们石油人都将一如既往,为您奉献,为您坚守,为您续写新的辉煌。


文章出处:江苏油田门户网-油田要闻(2025-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