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外公今年已经是86岁高龄,中国共产党员。1975年9月从克拉玛依油田转战到江苏油田,一直在石油战线工作到退休。每当空闲时,外公总会跟我提起他那会儿来江苏油田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他们那代人人生不同阶段的缩影。
18岁那年,外公当兵后响应国家号召,去了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在那里成家立业。1975年,外公再次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迁移,来到了江苏油田这片热土,如火如荼的石油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会战初期,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人员和资金不足、设备材料短缺、生产设备不配套、技术也跟不上、缺乏勘探开发实际经验,处处面临严峻挑战。外公与无数石油青年一道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开启了艰苦卓绝的创业之路。1995年,江苏油田踏上了年产百万吨的台阶,实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夙愿。
“我们刚到江苏油田住的都是芦席棚,吃的是食堂里简单的饭,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到了金湖以后,上班工人住在地方的粮库里面,地上铺着稻草,被子垫一下就这样睡觉,后来条件慢慢好了,我们也住上了砖瓦房,小二楼。”外公一边拿着老照片,一边对我描述着。
从小受着“大院文化”的影响,上的是我们油田自己的幼儿园、小学、初中,父母也是妥妥的油二代。身在前线的他们早上会集体在二号院门口坐班车,出发去油区,上班点一到,就看着一辆辆大巴车载着穿着工衣的人们去上班,那场景相当壮观,十几辆大巴车排成长队,有序地向油区开去。
小时候,父母下班后会拿着不锈钢饭盒,带着我去食堂与叔叔阿姨一起围着圆桌吃饭,伴着食堂饭菜味道,听着大人们聊着上班趣事,大口吃饭的我就这样长大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意犹未尽。吃过饭后手里拿着报纸包裹的瓜子,去一号院广场看电影,90年代的露天电影,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和文化娱乐活动。夜幕降临,胶片在电影放映机的带动下匀速转动,大屏幕上随之出现了电影画面。大家都会聚到一起,像赶大集一样,一眼望去都是下班回来看电影的石油人。
小时候放暑假是我觉得特别幸福的事情,妈妈会给我单位发的冰糕券,去油田开的冰糕房领冰糕,回到家里大口大口吃起来,心里乐开了花。现在翻看起小时候的照片,当时的画面总会历历在目,油田俱乐部、油之梦舞厅、溜冰场……
受家庭影响,油三代的我,部队退伍后也回到了江苏油田,成为了一名石油工人。刚工作那会骑着自行车跟着师傅学习量油、巡井、填写报表……时间飞快,一转眼,江苏油田即将迎来50岁生日,数字化油田的建设,让我感受到了油田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油产量计量从分离器量油升级为功图计量,生产状态也从单纯依靠人工巡检迭代升级为中控室24小时不间断监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降低,意味着新时代的石油工人要学会更多的技能来适应新的岗位要求。时代在变,岗位在变,不变的是找油报国的初心,江苏油田从第一口井真6井出发,到联38碳中和示范区,再到如今的页岩油井,50年攻坚克难、50年砥砺前行、50年风雨无阻,在几代石油人攻坚啃硬、拼搏进取中勾勒出一幅绿色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
站在新起点,作为新一代石油人,我们要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石油精神,弘扬石化传统。以奋斗者为本,为生存而拼搏,为发展而超越,
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在水乡油田中拼出一片新天地,在承压奋进中开创新局面,再铸江苏油田新的更大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