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
作者:韦华
时间:1月14日      打开新窗口游览本页 浏览:500 文章ID:1404

    青年时代外出求学,列车上的同路人即便陌生也能放下心中芥蒂聊得欢畅,常被问道:“你老家哪的?”
   
    “老家……”
   
    “有童年的地方是老家吗?”
   
    我出生在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母亲说那年的夏天最热,产科主任是母亲的好友,一直未婚育,见我生得端实喜人,便想收养。“我打了计划生育的擦边球生的孩子,怎么舍得送人”,这事被母亲引以为傲得提了很多遍,于是我这个由桂、浙混血的小人,在石油大院里成长了起来。
   
    大院里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孩子,父母来自五湖四海,老家相隔千山万水,因为石油会战变成亲人……
   
    我们常在一起,穿百家衣吃百家饭,放电影时搬着小板凳占位置,去池塘捉低飞的蜻蜓,肆无忌惮地满世界飞跑……院子里有父亲做的秋千,冬季地窖里吃不完的白菜、萝卜,暖暖的火墙、烤苹果的香气构成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
   
    “有‘发小’的地方算是老家吗?”
   
    6岁那年,父母把我带到了江苏,一个叫邵伯的村镇,父母告诉我的理由是“那里比在胜利油田可以早一年上学”。虽然这里有外祖父母的宠爱,可我依旧不太高兴,只因湿冷冬季,住着没有火墙、没有秋千的平房,再也闻不见烤苹果的香气。
   
    不过很快,我就被满树的槐花吸引,爬树采桑葚的孩子们成了我的朋友。没过两年,全家住进了江苏油田机关大院里的“小二楼”,即便每天清晨像我们这么大的孩子都会被家长们催促着去倒痰盂、打开水,那二层的小楼、滚烫的暖气片第一次满足了我荡漾着幸福的虚荣心。
   
    学校就在离家500米的院内,放了学宁愿和同学们绕个大圈,挨个把他们送回家。80年代有机会在院里看见了外国人,壮起胆说了句“哈喽”,便嬉笑地跑开。
   
    很多同学的家长是上海、北京的知青,每到假期结束,他们会带回精美的点心与我分享,“牛仔裤、大富翁、小提琴……”缩小了油田娃娃与城市孩子的距离。初中上到一半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回到他们父母的老家——全国人民心中的大城市,我从分别的滋味中品到了不舍还有羡慕。成年后的聚会,他们称我为“发小”。
   
    我的老家——应该是油田
   
    我还在油田,成为了油田培养的教师,兜兜转转一圈,我曾经的老师成了我的同事,国企办学改革后的转岗,我曾经的学生也成了我的同事。
   
    我不会讲方言,虽然父母时常会讲着他们各自的方言,努力把我变成他们各自的老家人,可我也只是用偶尔蹦出的单词和家乡人套近乎,心中却没有任何的归属感,也无法因家乡事心起涟漪,它仅仅是履历表中填写的一个陌生的地理位置。
   
    像我这样的油三代,和油田一起成长,它变迁时的潮起潮落却能让我心潮澎湃,过去的时间加上过去的地方,完全符合老家的定义。就让油田成为我的老家吧!


文章出处:江苏石油报2023-01-10四版